全國首套中醫藥小學教材《中醫藥與健康》已被列入浙江省2017年教學用書目錄,將于秋季學期在全省范圍內投入使用。
“中藥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它對于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有著巨大的貢獻。那么,中藥是誰發現的,又是怎么被發現的呢?”“經絡是人體的‘網絡系統’,它聯系全身組織器官,運輸氣血營養物質,是古人的重大發明。經絡在中醫治病時具有怎樣的重要作用呢?”“奧運會上,運動員背上的‘拔罐印’讓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于中醫。那么,拔罐是什么?拔罐又有什么作用?”
這些問題出自浙江省中醫藥管理局組織編寫的全國首套中醫藥小學教材《中醫藥與健康》。該教材已被列入浙江省2017年教學用書目錄,將于秋季學期在全省范圍內投入使用。屆時,浙江省所有小學會在五年級開設中醫藥課程,系統講授中醫藥的基本理論和實際應用。如果您現在對中醫藥還缺乏足夠了解,請抓緊時間補習。否則,您的知識水平恐怕要落后于小學生了。
歷時6月,5次統稿
浙江中醫藥大學校長方劍喬是《中醫藥與健康》的主編,他第一次聽說要編教材是在去年年初。當時,浙江省衛生計生委和浙江省中醫藥管理局召開會議討論中醫藥法出臺相關事宜,有與會者建議,根據中醫藥法精神,編寫中醫藥中小學教材,培養青少年對中醫藥的興趣。方劍喬覺得很振奮,他贊同中醫藥應從娃娃抓起。
2016年浙江省兩會期間,省政協主席喬傳秀主持召開第十八次“浙江政協·民生論壇”,主題即是發展該省中醫藥產業。有委員提出將中醫藥文化知識納入中小學地方課程等建議,時任省委書記夏寶龍作出批示。浙江省中醫藥管理局主動與省教育廳、財政廳溝通,迅速啟動中醫藥文化知識進小學教材編寫工作,成立《中醫藥與健康》編委會,聘請中國中醫科學院常務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黃璐琦擔任名譽主編,浙江中醫藥大學校長方劍喬擔任主編。根據教育廳的統一部署,《中醫藥與健康》課程安排在小學五年級教學。
去年5月,方劍喬開始組建編寫班子,成員以浙江中醫藥大學基礎扎實的專家學者為主。編寫過程歷時6個月,先后5次集中統稿。經中醫藥界和教育界專家論證后,編好的教材送交浙江省教育廳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定,一次通過。
方劍喬告訴記者,編寫教材時,最大的困難是不好把握教材的難易程度。“編寫成員都沒有編小學教材的經驗,不知道什么樣的內容適合小學生學習,什么樣的方式便于小學生理解。”為此,編委會參考了上海中醫藥大學編寫的中小學中醫藥科普讀本等相關材料,并積極向小學五年級教師尋求幫助。功夫不負有心人,定稿后的教材圖文并茂、通俗易懂。
36個課時,36個故事
《中醫藥與健康》全書6萬余字,分上、下兩冊,共36課時,內容包括中醫、中藥的起源,中醫的基本思想,中藥的基礎知識,中醫對起居、運動、飲食、情志的認識,以及針灸、推拿等中醫特色療法。為了方便小學生閱讀,教材采用講故事的形式,每個課時一個故事,通過36個有趣的故事,傳遞豐富的中醫藥知識,展示濃厚的中醫藥文化內涵。
編委會非常注重教材的趣味性。一開始,教材中有很多介紹、說明性質的文字,可讀性不強,經過反復修改,才變得趣味盎然。方劍喬舉例說明:“比如第五課時,認識陰陽。陰陽是中醫理論重要的哲學概念,來自于古人對天地現象的樸素觀察。那我們就從‘兩小兒辯日’的故事講起,通過這個故事來說明,古人很早就善于觀察天地萬物,并且在觀察的基礎上將事物的特征抽象出來,從而發明了陰陽的概念,用陰陽來劃分世間萬物。”
此外,教材選用了很多新鮮的素材,屠呦呦獲諾貝爾獎、張亭棟研制抗白血病新藥、復方丹參滴丸完成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三期臨床試驗等都被寫入教材。方劍喬希望用這些當代事例拉近古老中醫藥與年輕小學生之間的距離。
每一課時的內容分為四部分:“讀一讀”講述故事,“想一想”剖析故事中蘊藏的中醫藥原理,“學一學”是偏重實際應用的延伸閱讀,“做一做”則給出便于小學生動手動腦的實踐活動。方劍喬表示,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教材注重互動性,鼓勵學以致用。在講到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時,教材的思考題要求解釋為什么喝姜茶既可以治療風寒感冒,又可以治療胃寒嘔吐。在“腹痛腹瀉灸三里”這一課時,教材出了一道動手體驗題,請同學們到藥店買些艾絨,裝進小布袋,晚上洗腳時放進腳盆里,體驗艾絨浴足的感覺。
中醫藥就在我們身邊
5月5日,方劍喬來到杭州高新實驗學校,為700多名學生講解《中醫藥與健康》,一起聽課的還有杭州市濱江區其他小學的教師。秋季學期,《中醫藥與健康》將由五年級語文教師授課,教育廳正在組織相關培訓。這次活動,方劍喬既是給小學生講課,也是為教師做示范。
一位學生向方劍喬提問,有些老板不招信中醫的人,覺得信中醫的人都靠不住,您怎么看?方劍喬嚴肅回答,這正是中醫藥進中小學的意義之所在。“我們教給小學生中醫藥知識,讓他們感受中醫藥的魅力,更重要的是讓他們認識到中醫藥的重要價值。中醫藥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和科學內涵,養生保健在現實生活中發揮著很大的實際作用,中醫藥就在我們身邊。”
今年年初,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出席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校長研討會時表示,推動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有助于增進青少年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與認同,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有助于幫助青少年提升健康素養,養成健康的行為方式和生活習慣,提升學生個人綜合素質和能力。4月8日,王國強出席《中醫藥與健康》首發儀式時再次強調,教育的目的不僅是教給孩子知識,更要教會孩子生活和做人。中醫藥文化進校園,并不是要培養未來的小郎中,而是要讓中醫藥這門國粹贏得更廣泛的受眾基礎,使學生們終身受益。王國強說,浙江省創新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的載體和渠道,辦了一件具有開創意義的事。
杭州市上城區教育學院附屬小學副校長繆洪敏期待著秋季學期早點到來。他認為,現在的學生接觸西醫西藥太多,對中醫藥知識了解太少,補上這一短板十分必要。“孩子長大了將來如果出國,去向國外宣傳,有利于中醫藥更好走向世界。”繆洪敏說,“學校里的課程不僅會影響孩子,還會影響到孩子的整個家庭和周邊人群。小學生是最好的‘中醫藥文化宣傳員’。”
轉載自中國中醫藥報